EP.024 《Bullshit Comparisons: A field guide to thinking critically in a world of difference》1/3
關於我們日常生活裡「#比較」這件事
最近在讀一本很有意思的書,主題是關於我們日常生活裡「比較」這件事,書名叫做 《Bullshit Comparisons: A field guide to thinking critically in a world of difference》。
這本書主要在談的是:我們以為比較是一種自然、合理的思考方式,卻常常因為比較用錯了地方,或者脫離脈絡,而變成誤導,甚至製造壓力和不平等。
很多時候,我們會覺得「比較」是客觀的,好像有數字、有排名、有範本,就代表是真的。可是事實上,比較本身也可以是 bullshit。它未必是謊言,但會把真相扭曲到讓人誤解。
為什麼「比較」會變成問題?
書中舉了許多例子,都會讓你心有戚戚焉地覺得說:靠!原來我們每天都活在比較裡,甚至習慣到沒有察覺。
同時,它們都有下面這些共同的問題:
第一,這些比較沒有真正的脈絡。
第二,它們假裝自己很客觀,但其實是把複雜的事物硬塞進一個框架。
第三,它們往往被拿來「說服」或「控制」別人,而不是幫助理解。
下面一起來看看:
案例一:家庭裡的第一個比較
這裡舉一個書中的案例:當家裡第二個孩子出生,護士會問父母:「哭聲跟哥哥一樣嗎?」(很有精神?)
這句話只是隨口一問,可是它無形中開啟了一條比較的路。接下來,兄弟姐妹會被拿來互相比:誰先會走路?誰成績比較好?誰比較聽話?
我覺得這很真實。在台灣很多家庭裡,長輩總愛說:「你看,你哥哥/姐姐都OOO,你怎麼不行?」
這種比較看似在「督促」或「鼓勵(?)」孩子,但久而久之,孩子會把這些話內化成「我是比較差的那個」。
有些人長大後,仍會背著這樣的標籤生活,覺得自己總是「不如別人」,無論在職場、愛情或家庭裡,都容易懷疑自己。
因此我覺得,這種比較看似輕描淡寫,卻會深深塑造一個人的自我認同。而家庭裡的 bullshit comparison,偏偏是我們最早遇見、卻最難擺脫的。
案例二:梅西 vs. 馬拉度納
書中另一個例子是足球。(雖然你可能沒有在看足球比賽,但是應該也能夠理解...)
梅西一出道就被媒體稱為「新馬拉度納」。兩人都是左腳將、身材矮小、盤帶驚人。甚至梅西有個進球,被媒體拿來和「上帝之手」比較。
這樣的比較一開始好像是種讚美,但其實是一種沉重的期待。因為馬拉度納不只是球星,而是阿根廷民族記憶的象徵。
梅西的每一次比賽,不再只是踢球,而是接受審判:「他能不能重現馬拉度納的神話?」
在其他運動項目中,也常會看到類似的比較和討論。在台灣,也許每當有年輕球員冒出頭,就會有人說「他是下一個王建民?」、「她是新的戴資穎?」。
這樣的比較很容易忽略一個事實:每個人的時代、條件和環境都不同。當我們拿一個「傳奇」來當範本,往往不是真正欣賞新人的特質,#而是把他塞進舊的故事裡。
我覺得對很多人來說,比較有些時候不是欣賞,而是一種消耗。
案例三:英國學校的「平均以上」
書中還有一個例子,會讓人忍不住想笑出來,但想想又覺得荒謬。
在英國,過去的某位教育部長曾經說過:「...我們要讓所有學校的表現都在全國平均之上。」
這聽起來是多麼雄心壯志!?
可是,這在數學上根本不可能。平均數的定義就是一半高於、一半低於,怎麼可能每一所學校都高於平均?(類似的案例在行為經濟學中也常被提及。)
這種口號就作者來看,就是典型的 bullshit comparison:用一個「指標」假裝很科學、很客觀,但實際上是邏輯不通。
更嚴重的是,當「排名」成為唯一目標,學校和老師就會為了考試而教書,而不是為了教育孩子。
作者說這就是所謂的 Goodhart’s Law:一旦指標成為目標,它就失去了作為指標的意義。
這讓我想到過去台灣的教育也是這樣。當大家只會拚命衝 PR 值、衝榜單,補習班廣告滿街跑。表面上看起來「進步?」,但其實只是被數字綁架,最後受苦的還是孩子。
我的一些思考
老實說,我以前一直覺得「比較」是必要的,因為沒有比較就不知道差距在哪裡。
比如說:企業要做競爭分析、老闆說要和對手做比較、學生要知道自己成績在班上排名位置,甚至日常生活中,我們也常透過比較來安慰自己:「至少我沒那麼慘。」(找個過的比自己慘的朋友來安慰自己?)
但看完書中這幾個案例,我們會意識到:也許問題不在於比較本身,而在於比較是否有脈絡、是否有意義。
當比較幫助我們理解關係,它是有價值的。當比較只是為了貼標籤、操控情緒或製造幻象,它就是 bullshit。
我想這應該就是這本書給我們最重要的提醒之一。


